close

 如果「內在」才算數,那很多瘦子麻煩大了。

 他們可能「外瘦內胖」,是糖尿病、心臟病候選人,尤其如果有人不運動,只靠節食控制身材。 

 醫師指出,包圍著心、肝、胰臟等重要器官的體內脂肪
 肉眼看不到,卻和「中廣」等一望可見的肥肉一樣危險。

 倫敦帝國學院分子造影系教授貝爾說:「胖瘦的觀念必須重新界定了。瘦並不必定代表不胖。」
 他的研究小組從1994年以來用磁振造影掃描八百多人,發現箇中玄機。
 很多身段苗條的人,脂肪不外露,而是藏在體內。連職業模特兒也有「外瘦內胖」的。

 今天最明顯的肥胖尺度是「中廣」,很多人因為沒有鮪魚肚,就認為自己沒有過胖,
 很健康,心臟病、糖尿病沒法近身。

 連最流行的「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
 也出現問題。
 貝爾小組掃描的女性,BMI正常(20至25)而體內脂肪累積過多者達45%,男性更有將近60%。
 但大部分專家認為,BMI仍是可靠的健康指標。

 貝爾表示,「內胖」族基本上踩在過胖的門檻上。
 他們吃高脂、高糖的東西,而且不運動來燒掉這些不好的東西,
 但他們的總食量又不足以使身體外表發胖。科學家說,這不是他們沒有肥肉,只是儲存在別處。

「內肥」會打亂人體內部的通訊系統,包裹著體內臟器的肥肉可能送出錯誤的化學信息,
 使身體把肥肉貯存在肝或胰臟裡,終至心臟病或乙型糖尿病。

 在貝爾的發現之前,專家已知道,胖但活動量大的人,可能比皮包骨或體重正常但活動量不足的人健康。
 相撲選手看起來身上肥浪滾滾,但他們的新陳代謝可能比觀眾席上很多瘦子更好,
 因為他們的脂肪基本上很「膚淺」,就在表皮底下,而不是在體內器官和肌肉裡流竄。

 所以,真正的健康沒有捷徑。
 貝爾說:「如果你只想看起來苗條,那節食可能就夠了。
 如果你要真正健康,請你一定要運動。」

 此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記者:編譯彭淮棟/美聯社倫敦十日電

 同事朋友說我瘦,我哥卻覺得我胖
 好吧~我承認!事實上我一點也不瘦

 就像報導裡說的
 我的BMI才17點多....
 但事實上我的運動量很少,新陳代謝又不好
 想必體內的脂肪不少

 說了要學瑜珈,說了一兩年
 這次終於付諸行動
 報了中山運動中心的瑜珈課程
 為期兩個月,共八堂課

 老師總強調,所有運動都比快,但瑜珈必須比慢
 呼吸要慢,試著讓氣沈丹田,還要閉氣才能留住青春
 動作要慢,才能有效加強肌耐力,讓身體每個部份都靈活有力
 這些對於我這種競速型的運動員來說,學習的挫折感真的頗重
 不過能看見自己的缺點,才能讓自己更好
 未來就算課程終了,我還是要多練習才行
 
 不過,若說要運動消耗體內脂肪
 我們還是來點激烈的吧
 羽球拍準備好!咱們球場上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lybaw 的頭像
    lovelybaw

    It's our castle

    lovelyb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